运用情感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3 49

运用情感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摘要:本文论述了情感教育的定义和特征,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和谐师生关系的标准以及情感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运用。提出建立以学生为基础的“情感场”的理论,它不仅对教师的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情感教育 师生关系 教学工作 和谐社会

情感是孩子智力发展,品德养成,乃至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通过情感活动把对象与主体联系起来,并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一般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周围事物,以及对于自己活动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情感是彼此沟通思想的桥梁,是启开教育对象内心世界的阀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并非是一个盛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有道德的养成、审美活动、人际交往的需要等等。而情感能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的先导和中介作用,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如果把情感这一中介淡化或去掉,教育必然会陷入一种枯燥乏味的境地之中。正如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同时教育的目标也并非只是为了考试升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让学生从教育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正如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只有将理性与非理性的(认知与情感的)教育结合起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那么究竟什么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原则和特征又是什么?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 情感教育

(一) 定义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通过言语的形式,目光的接触,面部的表情,体态和行为等丰富、细腻的表达形式直接诉诸相互间内心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情感的易感染功能,让真挚、热烈、丰富、高尚的情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其自我调控能力,促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特征

1 兴趣性

情感教育的兴趣性特征是指情感教育总是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品质,如从低级的兴趣到高级的兴趣,从不稳定的兴趣到稳定的兴趣,从短暂的兴趣到长久的兴趣等。

2 成功性

情感教育的成功性特征是指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

3 审美性

如果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和加强,并在若干方面不断地得到具有积极心理意义的成功体验,那么无论是从学生角度,还是从教师角度而言,这个过程都已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和获得过程,而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教育活动。

4 创造性

情感教育的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情感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式可以遵循,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在情感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指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二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以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为本的。教育的实施者是人,教育对象是人,评价者也是人。因此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更是其核心。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行为诸方面进行的动态人际交往。师生之间的关系与交往状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亲密、真挚的师生感情,才能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作为教师,应倾心构建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育的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标准

师生关系是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人际关系,是最高尚、最健康的人际关系,但师生关系又不同于一般人际关系的特点,从组织关系看,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从教学关系看,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从心理关系来看,教师是师生之间心灵桥梁的精心架设者,学生是积极响应者。由此可见,教师是师生关系的主要方面,其行为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精深的学问、友好的态度、高尚的人格、浓厚的教学兴趣、适当的情绪表现以及合理的言行,皆将成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的对象。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教师的素养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到达这种“移情”心理效应,教师必须主动地调节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情感教育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情是甘露,滋润大地,万物成长。情感具有动力性,情感上亲近谈话才亲,相处才亲密,也才能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做到“随‘情’潜入人心,‘育人’细而无声”,收到激扬先进、鞭策后进的教育效果。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通情达理”、“平等待人”、“以情动人”,尊重和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主体,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由单纯灌输型向交流沟通型转变,根据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理解人、关心人、以行之有效地多种方式方法双向交流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谐教育的发展态势,要求我们认真审视传统教育的弊端,改变“师道尊严”的教育观,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师生在教育理性基础上的一种双方情感的约定。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人是有感情的,也是有理性的。无论教育手段多么先进,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否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无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都不能代替人文关怀的巨大力量。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唉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生面线,是教育的润滑剂。世界上有两种爱是最纯洁的:一种是母爱,一种是师爱。前者给予了你生长的生命,后者给予了你发展的生命。教育工作要用伟大的母爱去融化学生心中的冰层,要用伟大的师爱去开启学生尘封的心智,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学生美好的人生一开始就掌握在我们教育者的手中。作为教育要努力做到: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淡化权威的角色,将爱心无私的奉献于我们的服务对象,时限教育与学生的心心相印,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助手,用爱心筑起师生之间纯真的友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 情感教育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运用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

己的知心朋友。这就需要教师要用情感去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人是最富于情感的,而情感又是最易相互交流和感染的。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与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可见,教育的外在情感因素,就像教育活动宝贵的动力源泉,它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发挥它的作用,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真实心态

老师要多与同学接触,关心其学习、生活及思想,并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想法。正像裴斯泰洛齐所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

2 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一种稳定的和谐的“情感场”

首先,师生必须建立一种稳定的和谐的“情感场”。这里的情感教育是师生共同接受教育,是师生相互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而当学生对教师有畏惧、隔阂甚至厌恶的情感时,是不可能接受其教诲的。教师必须尊重、理解、爱护、信赖学生,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用和一颗乐于奉献的精神。由于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学生将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此时,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作为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欣赏性、模糊性、鼓励性、幽默性的评价,充分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注重发现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看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各展其能、各显其才,并且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小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

而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当然批评要适度,忠告有分寸。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应该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微笑与真诚、鼓励与信任进行交流,形成师生间心里共鸣和互动,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对学生的教育必须是老师本人的信念和情感的真实流露,只要教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能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教育学生,这样就形成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情,是老师爱心的流露。只有坚持以“情”感人,才能增强育人工作的感染性、有效性。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老师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你这个老师,这样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而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3 老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情感场”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次,教师要保护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相信自己的教育理念,肯定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给学生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比如,根据学生对新奇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有助于教学的游戏,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对培养学生活泼健康的个性,改善师生关系都很有帮助。

同时老师必须保持积极的情感。许多研究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教师也会有顺心的时候和不顺心的时候,此时,教师必须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老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即建立友好合作的同学关系,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能建立友谊,增进人际互助、谅解和互相信任。使其对班集体有一种归属感和荣誉感。

4 老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情感场”

国内外的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在当今时代,教师已经不能独立解决许多迫切的教育问题,现代的学校,需要家长们的积极参与。教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般情况下,孩子犯错误了,老师才会和家长沟通,这样会引起学生的灰暗阴沉或偏激冲动的心情状态,学生长期处于低落情绪下,会缺乏冲劲和拼劲,稍遇阻力,便半途而废。如何关注学生,唤起学生高涨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体现出教师与家长进行融的沟通的至关重要性。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以鼓励学生为好,这样学生在家里和学校里都会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如果能用教育科学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问题儿童进行教育,那么问题儿童的转化和进步是完全有可能的。老师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只有老师和家长有了共同的教育理念、共同的培养目标和情感交融点,双方才能协调一致,产生合力。一方面可以利用家长会等家校交流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可主动进行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让学生更深地了解自己的父母,加深亲子之间的沟通,消除隔阂。老师只有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与家长真诚、平等、和谐地沟通,要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引导家长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促使家长主动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使学生生活在气氛融洽和睦的家庭氛围中,才能营造

运用情感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3 49_和谐的师生关系

适宜学生成长的家庭“情感场”。

教育人的工作是一件感情和理智相互交融的工作。如果对学生缺乏爱心,或者对学生表达关爱之情不得体,就难以赢得学生的信赖,难以解除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障碍,更不用说引导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另一方面,如果对学生的内心需要和行为问题缺乏敏感性、洞察力、理解力,就会错失许多帮助学生进步的时机。

四 总结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像一位雕塑大师,用自己的心灵与情感去构思,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与爱,把一块块坯材,雕塑成一件件完美的艺术精品。健康的情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与学生一起共筑情感的桥梁,让沉寂的课堂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课堂营造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兴趣的海洋中遨游。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灵如同一片沃土,情感的种子播种在这土壤里会生根发芽。没有高尚的情感,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没有其精神基础。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当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它成为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 孙宏,《努力提高教师的创新素养》,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 柳斌总主编,周宏、白昆荣主编,《学校教育科研全书》,九洲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 柳斌总主编,周宏、白昆荣主编,《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

[4] 鱼霞,《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4.

[5]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2002.

6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