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籍诗《节妇吟》读后

唐张籍诗《节妇吟读后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涙垂,何不相逢未嫁时。(《全唐诗》卷382-第16)
张籍(约公元766--约830,一说约768—830)字文昌,世标张司业或张水部,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节妇吟》这首诗,是张籍自创的乐府诗。该诗在文字层面是描写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但从诗的副题看来,又别有深意。副题是“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这个李师道当时任平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捡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可谓炙手可热,是盘踞一方的大员。中唐以降,藩镇割据已成局面,各藩镇大员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张籍这首诗,就是写给李师道的一封回信。是用一种诗化的、比兴的手法,回绝了李师道的拉拢,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拉拢、收买的决心。 我们读了这首诗,除去诗的政治意义外,把它作为一首纯粹的爱情诗来读,当是另一种感受。 一,这是一首感情炽热的爱情诗。 全诗句句体现爱情,主人公“妾”,不论是对自己的丈夫还是对第三者,都充满了爱。 对丈夫,不仅是说他的家世和为人,还表明她自己的态度,即“事夫誓拟同生死”,爱到可以为他 而死的地步,可见爱有多深。 对情人,即第三者,爱的也很深。她接受了情人的馈赠,还很慎重地“系在红罗襦”,贴身存放,实际上是接受了情人的爱。在还珠时还“双泪垂”,还遗憾地表示“何不相逢未嫁时”,爱的不可谓不深。 但戏剧性的一幕是女主人公最后经过思想斗争,还是在伦理上战胜了自己,拒绝了第三者的追求, 保护了自己的婚姻。
二,作者是善于描写爱情的大家,也是善于借喻的一位作家。 作者在描写爱情上,没写一个“爱”字,但句句都表示爱情。而且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表现爱情的深度和主人公的态度,使人读了,回味无穷。不像现在的一些作家,一首歌词,一首小诗,到处都用“爱”字,读来味同嚼蜡,毫无美感,谈不上艺术享受。 作者是把诗寄给一个想拉拢他的藩镇头领的,但是又不好直说,只能用借喻的方法,用女子回绝情人的办法,回绝了拉拢者的企图,不失和气,保全了对方的面子,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是何等的 巧妙,何等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构思。
三,给现代人的一点启示, 一千多年前的张籍,当然有着当时的价值观。从诗的题目《节妇吟》就可以看出,“节妇”二字, 不知害了多少古时妇女,这首诗里的主人公也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最终走出情人的牵手,回到丈夫的 身边,完成了儒家的伦理的胜利。 说实话,女主人公不能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妇”,因为她不但接受了情人的赠礼,还在退还时 依依不舍,遗憾没有早相识,思想的深处,深深地打上了爱的烙印,可以说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她毕竟 战胜了自己的私情,维护了自己的家庭,也维护了封建伦理,是符合当时的情势的,是值得肯定的。从这 一点上说来,对当下的人们是有启示的。我们现在很多人,把婚姻看得十分随便,不但“一夜情”泛滥,甘作“第三者”的也大有人在,打着“爱”的旗号,肆无忌惮地插足他人婚姻,破坏他人家庭,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种自甘堕落的行为,应受到全社会的谴责。还有就是离婚随便,离婚率居高不下,给家庭和孩 子带来许多问题。家庭是社会 的细胞,没有家庭的稳定,哪有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张籍是中唐的著名诗人,我们从这首诗中,看出他的为人,也看出了他的艺术成就。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