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讲授法 讨论探究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检查

(请两位学生背诵《蜀相》《越中览古》《一剪梅》 学生集体背诵)

二、导入

课前,我们先来看看两首诗歌,可以说,这两首诗歌,非常典型地蕴含着陆游一生的重要际遇。

(PPT展示《钗头凤?红酥手》《示儿》两首诗歌)

(学生齐读展示诗歌)

钗头凤?红酥手

的母亲)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离群索居)。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yì 湿润)鲛绡(jiāo xiāo 神话传说鲛人所织的绡,极薄,后用以泛指薄纱,这里指手帕。绡,生丝,生丝织物)透。桃花落,闲池阁(池上的楼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罢了)!

翻译:

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黄縢酒的杯子。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你却早已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春风多么可恶,欢情被吹得那样稀薄。满杯酒像是一杯忧愁的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错,错,错!

美丽的春景依然如旧,只是人却白白相思地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脂红,又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满春的桃花凋落在寂静空旷的池塘楼阁上。永远相爱的誓言还在,可是锦书再也难以交付。莫,莫,莫!

背景介绍:

陆游的原配夫人是唐姓士族的一个大家闺秀唐氏(一说唐氏即陆游的表妹唐琬)。结婚以后,他们是一对情投意和的恩爱夫妻。而陆母恐陆游儿女情长,荒疏功业(一说唐婉不孕),时迁怒唐婉,责骂不已。不到三年,棒打鸳鸯。最初陆游暗想雪藏唐婉,但陆母当下给儿子另娶王氏成妻,二人终于在母命难违的逼迫下,被迫分离,唐氏改嫁,之后音讯全无。

七年以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家乡山阴(今绍兴)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与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唐氏安排酒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陆游见人感事,心中感触很深,遂乘醉吟赋这首词,信笔题于园壁之上。

(PPT展示第二首诗歌)(学生齐读)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译:

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小结:

我们刚刚看的这两首作品,其实暗含着陆游一生的,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钗头凤》书写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

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挥之不去的伤痛,直到七十五岁高龄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

《示儿》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为遗嘱,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后世评价

读陆放翁集

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千百年来诗坛柔弱不振,在这种柔媚纤弱的风气笼罩之下,那种刚健雄直的战斗性和勇于为国家献身的精神也消亡了。唯有陆游的诗集里,十分之九都是抒写为国从军的渴望和欢慰的。所以末句“亘古男儿一放翁”,使足笔力推崇陆游是从古至今的诗人中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二、作者介绍

(一)生平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

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板书)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被秦桧忌恨,复试被除名)。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了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 (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

30《书愤》教案_书愤教案

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即使是到了八十二岁的高龄,诗人的爱国热情依然没有一丝衰竭,直到临终时,还写下光照千古的绝唱——《示儿》,表现出念念不忘祖国统一的一片丹心。

(二)文学成就 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1. 诗歌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存世诗歌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

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

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诗歌内容

陆游的诗歌涵盖面非常广,几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个

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1)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

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 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许。

(2)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 ,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如《书愤》一诗,诗人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3)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

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

(4)爱情诗。

由于宋代理学对士人思想感情的约束和宋词的发展,宋诗言情的功能渐渐减弱,宋代的爱情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和唐诗比肩,但陆游却是个例外。陆游年轻时曾和前妻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他悼念前妻的诗歌,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晚年创作的《沈园二

首》,被后人称作“绝等伤心之诗”,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小结: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2. 词

作为“辛派词人”的中坚人物,与其诗相比,陆游的词数量并不多,存世共约一百四十余首。但陆游才气超然 ,并曾身历西北前线,因此,陆游也创造出了稼轩词所没有的另一种艺术境界。

陆游词的主要内容是书写爱国情怀,抒发壮志未酬的幽愤,其词境的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

陆游也有咏物词和爱情词,其《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上阕写景、下阕表志,显示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钗头凤·红酥手》一词,节奏急促,声情凄紧,先后两次感叹,荡气回肠,凄婉动人。

陆游词风格多样,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真挚动人,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或寓意深刻,又和苏轼比较接近。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

经历和个性特色的,是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风格与辛弃疾比较接近。但陆游词亦因风格多样而未能熔炼成独特的个性,有集众家之长、“而皆不能造其极”之感。

3. 散文

陆游在散文上成就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文章或书籍正文后面的短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地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陆游还有一些别具风格的散文,书写乡居生活之状,淡雅隽永。 陆游的《入蜀记》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内容丰富,举凡史事杂录、考据辩证、诗文评论、小说故事等应有尽有,形式灵活,长短不拘、文字颇简练;尤其过三峡的一部分,多有对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历史人物的描述和品评,字里行间浸透着爱国之情,又饶有趣味。随笔式散文《老学庵笔记》,笔墨虽简而内容甚丰,所记多系轶闻,颇有史料价值,是南宋笔记的精品。

(三)代表作品 《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三、解题+背景

“书愤”,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书愤》之“愤”,实在是愤中含悲,愤中含忧,愤中有报国之义。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可是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是陆游终生不渝的追求。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四、诵读+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二)请一位学生朗读诗歌

(三)学生齐读诗歌

(四)同桌之间相互疏通诗歌大意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曾记得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矣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能像孔明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五、深度赏析

(课前请学生将诗歌抄写在黑板上)

(一)学生齐读诗歌

明确:

诗歌鉴赏始终把握“书”“愤”两点。(板书)

30《书愤》教案_书愤教案

(二)诗歌特点(颔联)

问题1: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一联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明确: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内容:

翻译:曾记得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雄伟的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这两句充满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它紧承前一句子里“气如山”的气魄。

(补充说明两次战事)

这两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之事。

“楼船(雄伟的战舰)夜雪”: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曾一度占领了瓜州,准备由此渡江,被宋军击退。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秋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之后,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 书什么?——两次抗金胜利的场面(板书)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情状形成鲜明对比。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的心在泣血? ◆结构:

颔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组练了六个名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了两幅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收复失地的抗敌画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连续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

◆小结:

但尽管战舰雄伟,军容盛大,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可不久,宋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诗人的愿望也成了泡影。尽管王炎当时积极策划进军关中,但随着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两个回忆镜头概括而集中,包含着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

(三)情感分析(首联+颈联+尾联)

如果说,颔联的内容是陆游对当年辉煌过往的回忆、怀念的话,那么以此为基础,其他的三联则都是紧扣诗题中的“愤”的情感表达,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翻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豪气如山。)

赏析:

1.世事艰

首联一开篇的自问,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他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

“世事”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艰”——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世事”究竟有多艰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岳飞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因为此被秦桧等人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正是这里所说的艰难。

2.气如山

“北望中原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候,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面去。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

小结:

书什么?——早年恢复中原之志(板书)

这一联中的“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当然,这“愤”字中还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到如今垂垂老矣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书什么?——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板书)

赏析:

1.塞上长城

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南朝宋文帝要杀他,他在临死前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板书)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到的手法是——用典明志。(板书) 陆游以此自许,有何用意?——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鬓发斑白!注意“已”的情感加深作用。 两相比照,何等悲怆(板书)?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悲怆便为郁愤。

2.衰鬓先斑

这是一种“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那么想想看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

我们可以抓住“白发”这一意象,来讨论。

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都是收复中原。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能像孔明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赏析: 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明确: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30《书愤》教案_书愤教案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自勉——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所以这句在表现手法上依旧——用典明志。

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

“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书什么?——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板书)

六、拓展

诗题为《书愤》,全诗没有一个“愤”,是不是作者表达的意思错了?

问题: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确:

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板书)的风格。

七、艺术手法

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

八、总结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

位卑未敢忘忧国。最后让我们集体背诵《书愤》以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