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静秋熊音是同一人

《山楂树之恋》罗老师:艾米静秋熊音是同一人标签:

山楂树之恋

罗老师

静秋艾米

《山楂树之恋》原型人物罗老师

艾米静秋熊音是同一人:书中的口吻极像熊音

小说《山楂树之恋》中,静秋是由学校的罗老师带队前往西村坪修村史,从而有机会结识老三,展开一段浪漫纯洁的爱恋。经过多方打听,记者终于联系到罗老师的原型——现居西坝的罗铁生老师。谈起36年前的历历往事,如今须发皆白的罗老师颇为感慨。他翻寻出当年的黑白照片,还有那本现已泛黄的“村史”,向记者讲述起当年的故事。

罗老师告诉记者,根据他的判断,他觉得艾米其实就是就是“静秋”,也就是他的学生熊音。

(以下为部分罗老师的原话)

记者:网上有传说《山楂树之恋》的作者艾米其实就是“静秋”,也就是您的学生熊音,您也看过书,您认为呢?
罗老师:我教过熊音两年语文,我判断的话艾米就是熊音本人。因为那书里面,说话的口吻极像熊音,那种口气是别人说不出来的。那书里面人物的对话,有很浓厚的个人色彩,都符合我所了解的熊音的性格特点,这是别人代替不了的。
还有夷陵电视台拍的《山楂树之恋》的纪录片出来后,艾米写了一段评论,说“人物采访”部分拍得好。还特别说到我,说我的表现很真实、很本色、很自然,她的原话是这样:“罗老师很有书卷气,文化底蕴很厚实的感觉,谈吐不夸张,也不怯场,是这部纪录片中最亮的亮点。”这种口吻,我一听就感觉是熊音的语气。

记者:您看了《山楂树之恋》,觉得写得怎么样?
罗老师:熊音当学生的时候,作文就写得很好。如果我判断正确,这本书是熊音写的,那我想那时候带他们去南村坪修村史,也为她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或者说启迪激发了她的创作兴趣。这本书中很多内容都是当时真实的情景,会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引起共鸣。

艾米静秋熊音是同一人
罗老师保存的南村坪村史 ,执笔人为熊音。字里行间是否有艾米的风格?
艾米静秋熊音是同一人

艾米点评:《山楂树之恋》纪录片罗老师

——整部影片中最真实最本色最自然的,当数罗老师,最有诗意的镜头也基本跟罗老师有关。当人们看见他满头的白发,他那斑驳的家门,简陋的住所,他珍藏多年的“南村坪村史”和他的得意门生的手稿时,心里很难不起一种感动。

看来罗老师独具慧眼,远见卓识,学生几十年前写的东西,他一直保存到现在,仿佛知道会有被人采访的这一天一样:)。

我写的“山楂树之恋”里,的确有一个罗老师,是故事中静秋的语文老师,也是教材编写的技术指导。在那个年代,罗老师那样的人是不能做教材组的负责人的,知识分子嘛,只能利用他们的知识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但不能让他们掌握无[Www.niUbb.NET)产阶级的大权。

“山楂树之恋”是个爱情故事,罗老师在故事里不是主角,着墨不多。但我的故事里的人物都是“冰川型”的,也就是说,我构思的每一个人物,包括跑龙套的小人物,都有其完整的一生,都有他们自己有血有肉的故事,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有个性才逼真。但我写的故事,往往只围绕某对男女的爱情展开,不可能把每个人物的一生都写出来,对很多配角人物,就只能写很少一部分,像露出水面的冰川顶一样,最多不过是整个冰川的八分之一,剩下的交给读者去补充去想象。

冰川在水里移动,显得那么庄严雄伟,是因为它们有八分之七埋藏在水下。这就是所谓“冰川理论”,而“山楂树之恋”里的罗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冰川型”的人物。

我构思的罗老师,是个很有才华的语文老师,中文系高才生,文章写得不错(文革期间各派都想拉去做“笔杆子”,此为证),钢笔字毛笔字也都写得很好,隶书与魏碑尤其出色(看罗老师写的大字报的人往往不知如何在内容与书法上取舍)。影片中“南村坪村史”几个字,应该是出自罗老师之手。

但罗老师出身不好,挨过不少整,吃过不少苦,多年不受重用,典型的怀才不遇。

我还将罗老师构思成一个五官端正,眉毛浓黑,高大威猛,但不修边幅的男人。中文系才子嘛,有几个会修边幅呢?有修边幅的时间,还不如吟几首诗,作几幅画,写几篇文章来得过瘾。所以罗老师的房间一定是乱糟糟的,罗老师的裤脚一定是一个高一个低的,罗老师的手上,必得有些墨水,红蓝黑不拘,红色表示罗老师刚批改过学生作文,蓝色表示罗老师刚备过课,黑色表示罗老师刚写过标语口号大字报。

影片中的罗老师穿得那么干净利落,尤其是他两脚走在田间小路上的特写,两个裤脚竟然是一样高低,都是搭拉在地面上,随着脚步拖拽,倒让我吃了一惊:怎么跟我的想象出入这么大?是我的想象出了问题,还是罗老师的裤脚出了问题?

吃惊之余,又安慰自己说:要上电视嘛,肯定是打整过了。再不修边幅的才子,在摄像机那黑洞洞的镜头面前,也还是要把边幅修上一修的。要知道,这可是要在整个夷陵地区、甚至全省全国观众面前播放的啊!

据说中文系毕业的人都做过作家梦,自己没做成作家,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女或者学生身上。我构思的罗老师,也是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中文系大才子,身不逢时,阴差阳错,他自己没做成作家,自己的子女也不像是能做作家的样子,所以特别钟爱那些有写作灵气的学生,指望他们有朝一日能圆一圆作家梦。

我将静秋构思成罗老师最欣赏的学生(不带“之一”),罗老师总夸她“才华横溢”,让她代替自己批阅学生的作文,辅导她参加作文大赛。而静秋也不负师望,不仅在全校全市作文竞赛中屡屡得奖,还以“山楂树之恋”原作者的身份让往日的语文老师走上了电视,也算不负罗老师的厚爱与栽培。

影片中的罗老师与我构思的罗老师十分吻合,很有书卷气,文化底蕴很厚实的感觉,谈吐不夸张,也不怯场,很自然,很本色,是这部记录片中最亮的亮点。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