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0世纪西方文学概述

一、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定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一般是指自1900年以来的以欧美为主体的西方文学。

当然,无论从时间上说,还是从内容上说,1900年只是一个狭义的时间界限。西方文学有自身的特定规律和自我发展的内部逻辑,有其时间上的连续性,因而无法用某一个时间把后来的文学同以前的文学截然分开。二十世纪文学在时间上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实际上它还包括19世纪末某些延续到20世纪的文学。

这一跨世纪的文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跨世纪作家和跨世纪文学思潮。

就跨世纪作家说,是他们架起了把西方文学传统同20世纪文学连接起来的桥梁。比如英国的约翰·高尔斯华绥、托玛斯·哈代,萧伯纳、叶芝等;法国的法朗士、罗曼·罗兰;在德国有霍普特曼;瑞典的斯特林堡;比利时的梅特林克;美国的亨利·詹姆斯、豪威尔斯、埃迪斯·华顿等。这些作家的创作贯穿了两个世纪,以自己富有个性的艺术和丰富的生活主题,为后来的作家和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为20世纪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跨世纪文学思潮说,20世纪这条分界线更是无法切断时间和历史的纽带。如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就代表着英国小说从19世纪向20世纪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传统出现的新特点。再如20世纪初西方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它作为象征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同19世纪的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是不能割裂的。另外,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霍普特曼、斯特林堡、梅特林克等,也都代表着西方19世纪的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在20世纪初期的发展和演变。因此从文学思潮方面说,20世纪文学虽然在时间是有限定的,但是它同19世纪文学的联系却是存在的,是不能用20世纪这条线把它们分开的。

二、两次世界大战与欧美社会

资本主义的垄断和帝国主义化使其固有的种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从而造成民主运动、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高涨,也刺激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1914年,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这次世界大战有三十个国家参战,十三亿人卷入了这场战争,世界大战给整个西方世界带来的这种毁灭性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战后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与西方国家体制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阵营。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战后的恢复修整,经济发展迅速,但其内部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思想基础

20世纪西方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也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从19世纪中期开始,各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主要思潮,尤其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等,为20世纪西方文学提供了美学基础,促进了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大发展。

四、文学思潮

我们按照俄苏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四大块分别进行阐述。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现实主义的传统派。这些作家坚持19世纪的现实主义传统、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手法,奉行人道主义。如德莱塞、刘易士、高尔斯华绥、肖伯纳、罗曼·罗兰、托玛斯·曼等。

另一类是现实主义的改革派。主要作家有索尔·贝娄、皮兰德娄、布莱希特、杜伦马特、伯尔、君特·格拉斯等。他们的改革倾向导致现实主义艺术的创新,如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皮兰德娄的戏剧、杜伦马特的新喜剧、以及索尔·贝娄、伯尔等的意识流手法。

第三类是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作家。主要有高尔基、尼克索、巴比塞、奥凯西、布莱西特、弗利德里希·沃尔夫、安娜·西格斯、马尔兹、杰克·林赛、斯梯、布莱德尔等。

(一)、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A、形成的背景

20世纪的世界,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纷呈迭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类惨遭浩劫;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促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人类的正义力量必然战胜邪恶;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又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形成多极化的格局。历史的风云变幻必然呼唤新的文学出现,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再从哲学、文化、艺术等观念形态方面来看,也可以观察到俄苏文学演变的因素。在哲学方面,19世纪以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哲学力求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法,其影响在20世纪依然存在。

在艺术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占主导地位。列宁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方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在文学与无产阶级事业的关系问题上倡导文学的党性原则;而对于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革新则提出两种文化学说;坚持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文化遗产的立场以及文学艺术应当面向新生活、表现新事物、扎根于人民。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背景下,20世纪的俄苏文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格。

B、代表作家和作品

高尔基《母亲》、绥拉菲莫维奇《铁流》、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诗、叶赛宁的抒情诗、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富尔曼诺夫《恰巴耶夫》、法捷耶夫《毁灭》、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思想特征:

第一,20世纪的俄苏现实主义文学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20世纪俄苏文学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表现新的主题,塑造新型的主人公形象。

第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D、艺术特征:

首先是多种文学流派并存,竞相发展并迅速交替。

其次,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相互影响中走向综合,现实主义仍然是强劲的主潮,但在不断地自我更新,表现出多种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创作倾向:

一是再现客观的现实主义,突出小说艺术的叙述性本质,重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和情节、场景的转换,以再现客观外部世界的广阔性为创作的最高追求。

二是表现主观的现实主义,借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观印象来反映外部世界的真实。重在描写社会生活所引起的人物心理冲突,往往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意识过程的投影来展现外部世界。

三是讽刺性的现实主义倾向。

第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的审美原则和基本创作方法。

第四,作家的艺术思维发生了重大变化,把对现实的形象描绘与理性思考融为一体。要求对生活现象进行史诗性、全景性描写,并与哲理思考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现实主义呈现出综合艺术的态势。历史感与现实感在作品中相互渗透,并由此衍生出多样化的结构方式。多线索、多层次的复合网络结构小说应运而生。多时性的叙述笔调广泛被采用,象征、变形、怪诞、拟人、梦幻、神话模拟等假定性手段,在现实主义小说中备受青睐。

(二)、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A、重要作家和作品

1、英国:肖伯纳的《巴巴拉卡校》、劳伦斯的代表作《虹》、《儿子与情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戈尔丁的《蝇王》、康拉德的心理小说等。

2、法国:纪德的《伪印制造者》、玛格丽特"杜拉丝《情人》、马丁"杜伽尔《蒂博一家》、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3、德语文学:、享利希"曼和托罗斯"曼两兄弟的创作、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雷马克《西线无战事》、冈特"格拉斯《铁皮鼓》等。

4、美国: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战地钟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生的守望者》、辛格《卢布林的魔术师》等。

5、意大利: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

6、捷克作家:孔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现现代人对现实的独特感受。

B、思想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之中大多数在作品中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垄断资本的种种罪恶;人道主义精神依然是他们认识和批判现实的基本武器,但不时仍能闪现出新的斗争精神,或多或少地用阶级观点或者社会主义思想去观察问题。

第二,不少现实主义作家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他们或者以当代社会为对象,或者对历史进行再认识,充分展开社会背景的描绘。

第三,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

第四,战争文学或反法西斯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种题材的作品中,爱国主义的激情响彻云霄。

C、艺术特点:

第一,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第二,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无疑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较之19世纪作家更倾向于人物的心灵世界的开掘,他们的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的手法更为丰富。同时,现实主义作家也不时探索人物的潜意识,以反映人物完整的内心世界。此外,现代主义的其他表现技巧,诸如内心独白、梦幻描写、时序颠倒、象征手法、荒诞意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等等,都有所吸取。

第三,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三)、现代主义文学

1、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与界定:

针对现代主义的起源,争论颇多,其中有代表性的说法有:

(1)美国诗人庞德认为,中世纪以后五、六百年的文学都可以称为现代派文学,也就是说他认为文艺复兴以后的文学都可以称为现代派文学。

(2)认为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1857年波德莱尔《恶之花》的问世。

(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主义起源于1886年,因为在这一年的9月15日,法国诗人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首先提出“象征主义”一词,并主张用这个称号来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

(4)美国的大批评家埃德蒙·威尔森认为,1870年是现代主义文学的起点。

(5)1965年,英国的批评家康诺利把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限定在1880年到1950年之间,认为起源于1880年。

在曾繁仁主编的《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第一节《现代主义文学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中,对现代主义的界定是这样说的:

现代主义文学一般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或流派,它还包括诸如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以及存在主义文学等具体的文学现象和流派。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社会时期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表现。

此外,有三位作家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

爱伦·坡他所倡导的使灵魂升华的“美”,反自然、反说教的主张,对形式美和暗示性、音乐性的强调,开了后期象征主义诗歌创作的先河。

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发表使象征派文学在欧洲确立它的地位的重要标志。诗人对“恶”的讴歌使得整个古典美学发生了倾斜和位移,从而使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审丑”的现代主义时代;诗人提出的“感应”理论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纲领。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类灵魂的拷问,对人类变态心理的分析和描绘,使他的作品具有非常浓郁的现代性意义。

法国19世纪诗坛被誉为“三剑客”的魏尔伦、兰波、马拉美使早期象征主义的重要作家,他们的创作对后期象征主义,乃至整个现代主义文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是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全盛时期。在这一时期,象征主义经过20世纪初期的暂时沉寂,以自己的艺术魅力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一时期的象征主义被称为“后期象征主义”,以此来和19世纪末的前期象征主义相区分。同时,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文学流派也先后在文坛出现,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繁荣局面。关于各个流派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方面的成就和代表性作品,我们在今后的讲课中将逐渐涉及。

2、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陷入深刻矛盾的产物,因此在思想和艺术上有其明显的特征。

(1)自然科学的发展,激活了人们对世界的多元思考;满足了也刺激了人对物质的欲望。虽然科学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丰富、发达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但是,物质文明的膨胀反而在另一种程度上成为了人们的负担,带来了精神文明的极度空虚。

(2)两次大战,摧毁了人类的精神防线和尊严。之后的经济危机以及冷战格局,使人类不得不从新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命运,对人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们产生的危机感、幻灭感以及悲观厌世情绪,就构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感情基调。

(3)各种非理性哲学思潮和现代心理学直接为现代派文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A、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其哲学核心是“生存意志论”(或称生活意志、生命意志)。认为意志是万物之源,不受理性制约,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本能冲动,是不可认识的力量。人生受意志驱使,追求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故人生就是悲剧和痛苦。

B、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狂热地宣传“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鼓吹强者统治弱者。他认为,生命的基础就是权力意志,生命的目的就是攫取权力。生存竞争,弱肉强食是世界的普通规律。他认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弊端在于理性过于发达,因此,喊出“上帝死了!”的口号,主张打碎一切偶像,彻底摧毁传统的价值体系,人才能获得精神解放。他认为,只有天才和“超人”才能拯救人类。在艺术方面他认为"艺术就是艺术","艺术高于一切"。艺术应当极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便表现这种观念。他的唯我主义与唯艺术论也影响了20世纪的现代派文学。尼采哲学是希特勒的精神支柱,《尼采文集》是纳粹《圣经》。

C、柏格森是直觉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超越物质和精神之外的“生命冲动”,生命冲动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它不能靠理性来认识,只能通过直觉把握,用神秘的生命冲动解释物种的形成和进化。。他把时间分为“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认为在人的意识深处,只有“心理时间”起作用。

D、在现代反理性哲学思潮中,对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最大的是由萨特所代表的存在主义。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自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人注定是自由的,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确定自己的本质。这就是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论”和“自由选择论”。他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只有通过“选择”才能确定生存意义。由于存在主义文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特殊关系,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如存在先于本质,世界的荒诞性、自由选择等。

E、弗洛伊德(1865一1939):“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现代心理学之父。他首创“潜意识”概念,认为文学创作的动机在于使被压抑的潜意识得到宣泄、满足。他把人格分为本我(ed)、自我(ego)和超自我(superego)三个层次,提出意识在人的头脑中自由流动的论点,强调自由联想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因而它为西方20世纪文学奠定了心理学的基础。在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下,心理描写和精神分析成为20世纪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3、现代主义文学的分类

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其主要流派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

(1)、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后流行欧美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定名于法国诗人莫雷亚斯1886年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先驱是法国作家波德莱尔,主要成就是诗歌。象征主义喜欢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观念,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内心世界,着眼点不是描写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主观的幻觉;喜欢用象征、联想、暗示、烘托等手法来表现内在的“最高真实”,重视雕塑美、音乐美和朦胧美,追求扑朔迷离的神秘境界。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再次掀起高潮。此时的象征主义诗人力图超越个人情感的局限,用作品反映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成就更高,影响更大。前期代表作家是法国的马拉美、魏尔伦和韩波,后期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英国的艾略特、爱尔兰的叶芝、俄国的勃洛克、美国的庞德等。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简称T.S.艾略特,1888~1965)是整个象征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长诗《荒原》堪称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奠基作,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艾略特因此被公认为“现代诗派”的领袖。

(2)、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国。表现主义一词由绘画界引入文学界,强调“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表现主义作家反对模仿外在世界,主张表现内在主观现实,表现所谓抽象的本质。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抽象的概念,作品中的“情节”往往是几种思想概念的冲突,这种做法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容量,但也损害了作品的形象的明晰性。它的前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卡夫卡、德国的凯撒、捷克的卡恰佩克和美国的奥尼尔等。

(3)、未来主义文学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在意大利兴起,后又波及俄、法、英、德等国的一种文艺思潮。未来主义诗人主张歌颂机器文明和都市动乱的生活,赞美速度的美和力量,展示人的意识冲动;主张摒弃文化遗产和现存文化,以自由不羁的字句作为诗歌创作的基础,排斥理性和逻辑,甚至要求取消语言规范。这一流派在艺术上追求怪诞和标新立异,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但也存在语言过于艰涩的问题。创始人是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他的《未来主义宣言》,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其他代表作家有:意大利的帕拉采斯基、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和法国的阿波利奈尔等。

(4)、超现实主义文学

超现实主义是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国,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及欧美其他国家的文艺流派,内容涉及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方面。超现实主义是瑞士的“达达主义”和法国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1924年,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宣称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为真实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超现实主义者强调诗人要听从潜意识的召唤,去写梦境、幻境,去写事物的巧合。他们提倡通过“自动书写”,“自发语言”,去再现梦幻、直觉、事物的巧合。因此他们的作品充满着出人意料的比喻、缺乏逻辑规范的语言。代表作家有:阿拉贡、艾吕雅和布勒东等。

(5)、意识流文学

通常所谓的“意识流”有两种涵义;一是指20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现代派文学重要小说流派,一是指现代派文学中一种独特的叙事技巧。我们这里提及的意识流文学属于前者,又称“意识流小说”。它是20世纪初兴起,20-3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是: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表现和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不受时空或逻辑制约,时空跳跃、多变;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已被现代小说广为采用。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代表作家还有:英国的沃尔夫、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等。

4、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思想特征

第一、表现现代人的异化感。

现代主义文学从四种关系的扭曲表现人的异化。

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现代派文学中,个人与社会的对抗则处于全面对抗中。社会不再是个人渴望归属其中的人类群体组织,而是抑制个性发展的异己力量。

人与人的关系:现代派文学描写人的自私、冷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不再是诗意世界,而是“一副巨大的骷髅”,天空成了“一块裹尸布”。

人与自我的关系:人在丧失外在家园(社会、他人、大自然)的同时,丧失了内在家园,人回归家园的钥匙丢了。

人在这四种关系面前无能为力,人最终变成了可怜的甲虫。

第二、表现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失落”指丧失理性支撑和精神信仰,“孤独”指丧失精神家园。人成了孤儿。人无论从外界(社会、他人、大自然),还是从人自身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找不到归宿。

第三、表现了现代人的荒诞意识。

“荒诞”即不合常规,不可理喻,不合逻辑,不和谐。现代主义作家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荒诞的,人根本无法凭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把握自己的。人完全丧失了自主性,就像卡夫卡的《判决》中的儿子听了父亲的判决真的去自杀。《审判》中的K在秘密法庭的无理判决下悲惨地死去。社会就像《城堡》中的城堡。人生法则就像“第二十二条军规”。人生活在一个非理性、非逻辑的荒诞的世界中。

(2)艺术特征:

第一、象征:现代派文学强调表现自我,而自我是纯精神的无形存在,无法用艺术直接地明确地表现,所以只能通过艺术形象来暗示。而这些蕴含无限寓意的意象,如“戈多”、“甲虫”、“荒园”、“城堡”等,充满歧义,神秘莫测。

第二、荒诞:因为存在是荒诞的,所以,只有通过夸张变形的荒诞手法,才能表现荒诞世界。如卡夫卡的小说等。

第三、意识流:包括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两种形式。不受逻辑思维和时空限制,表现纯自然的意识长河的流动。伍尔芙《墙上的斑点》是自由联想的杰作。《尤利西斯》最后40页的莫莉独语是内心独白的典范。另外,废除标点,打破语法规则,生造词语,淡化情节、人物,多角度叙述等都是意识流作家惯用的伎俩。

(四)、后现代主义文学

1、后现代主义的由来

(1)关于“后现代”这个术语的产生

“后现代”一词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出现。1870年前后,一位英国画家就曾用“后现代绘画”来指称他认为比法国印象派绘画更前卫的作品。

1934年,西班牙人费德利科·德·奥尼斯在马德里编撰出版了《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一书,出现了作为术语的“后现代”。随后达德莱·费茨在1942年出版德《当代拉美诗歌选》中重复使用了这个词。20世纪四五十年代,“后现代”一词偶尔用于建筑学、诗歌等领域,表示某种不同于传统的风格。

1957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历史名著《历史研究》缩写本中,开始用“后现代”指称一种现代时期的转型期。

六、七十年代,它被一些美国理论家广泛引入学术讨论,用以描述某些与现代主义迥然相异的新作品和新现象,这一术语开始被赋予哲学意味。

80年代,后现代话语迅速风靡全球,形成了一个充满异见的学术领域。众多学者从不同立场和视角谈论“后现代”这一包容性极大、无法实证的话题,使这个概念变得异常复杂。

(2)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中的后(post)因为理解的不同,使人们对后现代与现代的关系显得扑朔迷离。

一些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反现代主义,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发展,甚至仅仅是后者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把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看作否定性的继承关系。后现代性是从现代性中孕育而生的,它产生于现代性的局限处,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扬弃。

“后现代性”是后现代时期的鲜明特征,是在对“现代性”反拨中产生的。

“后现代”是一个想像中的历史社会概念,有的理论家用它指二战以后出现的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有人认为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后现代主义”是这一社会状态中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可以说后现代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土壤,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表征。

后现代主义起始于哪一年,理论家们一直争论不休。对后现代主义发生时间的争论大致如下:

艾布拉姆斯说:“后现代主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文学艺术作品。”

奥康诺认为是50年代,即以英国“大学新才子”文学运动为标志;

理查德·沃森认为是50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新小说派”的诞生;

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里则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通常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症候的表征。

瑞士汉斯·昆则提出了更晚的概念:“后现代主义则是指在八十年代开始的,其本身价值得到承认的,但概念尚不明确的符号。”

荷兰的佛克马则认为:“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一直延伸到八十年代。”

法国的利奥塔认为后现代主义则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战争和技术科学繁荣的结果。

荷兰学者伯顿斯把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934-1964是后现代主义这个术语出现并内涵扩散的时期;60年代中期具有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性质;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力量具有了新的含义;1972-1976它发展成为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70年代末期,后现代主义日益综合,“从多种后现代主义到一种后现代主义”。

美国学者哈桑则认为是1939年,即以乔伊斯发表《芬尼根守灵夜》为标志。

至于有些理论家把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一直追溯到浪漫主义,甚至是亚里士多德,则为我们思考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内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从以上纷繁的争论中,我们大致可以肯定,后现代主义文学通常指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西方的一种主要的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其鼎盛时期是70年代和80年代,到了90年代其声势大减,并渐渐分化、沉寂。后现代主义至今仍然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文学流派和思潮,仍有不少后现代主义作家在继续进行创作。后现代主义文学包括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等。它在小说、戏剧、诗歌等发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骇人听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给人们以极大的震撼,使人们对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社会越来越动荡不安,人们的精神越来越困惑。人们普遍的文化心态显现出两个突出的特征:(1)个人的消解,当代人之间缺乏相互的沟通,同时又丧失真正的自我;(2)一切都显得飘忽不定,高效率、快速度、信息化的抽象主宰着具体,因而事物丧失了确定性和稳定感。传统、权威、理性……这些似乎都不存在,只有眼前的经验,只有瞬间的感觉。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还同结构主义,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兴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哲学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形象表达。

2、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的区别

后现代主义虽然产生在现代主义之后,而且用的也是相似的名称,但是两者哲学基础、美学倾向和表达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1、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叔本华、柏格森、尼采、弗洛伊德的理论,而后现代主义更多地是吸取了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的荒谬性”和“人的自由选择”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命题。

2、现代主义的怀疑主义主要表现在认识论上,谁能认识世界,怎么认识世界;而后现代主义的怀疑论是集中在本体论上,即什么是世界,世界存在吗。

3、现代主义在破坏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以后,试图建立另一个中心,而后现代主义就是要存心消除这个中心,破坏现代主义建立起来的原则。

4、现代主义美学仍然可以以自身的优雅形式和隐含深邃的内容给人以美的享受,现代主义者还有着明确的精英意识,甚至达到“为艺术而艺术”的地步,但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没有明确的美学主张,它是一种自由无度的、破坏性的文学,主张平面化、消解深度,后现代主义往往是指向通俗的大众艺术。所以,后现代主义比现代主义更强调否定性,强调破碎性,强调多元性和相对性。

3、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分类

这些文学流派主要有以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以尤奈斯库和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以阿兰.罗布-格里耶为代表的新小说派、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

(1)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兴起30年的法国,流行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各国。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法国作家萨特是其创始人,他的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提出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这一哲学体系。存在主义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在,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张“重在行动”、“自由选择”和“积极进取”。但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多描写世界的荒谬和现实的肮脏,表现荒诞世界中孤独的人的失望和不幸,基调悲观。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力求寓哲理于作品,强调叙述的客观冷漠。存在主义文学主要是小说和戏剧。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彼伏瓦等。

(2)、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法国文坛,后波及欧美各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它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认为既然现实生活内容是荒诞的,那么其表现形式也应该是荒诞的。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人物虽有反抗,但方式消极。荒诞派戏剧强调表现抽象的主观感受,喜欢采用漫画式的夸张和比喻,情节没有连贯性,人物缺乏鲜明个性,常用东拉西扯的对话表现人的孤独。剧作还根据舞台特点,借助各种怪诞、不合逻辑的灯光和场景,使得整个舞台成为荒诞世界的象征性场景。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贝克特和尤奈斯库、英国的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等。

(3)、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于50年代崛起于法国,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该派没有统一纲领和严密组织,作家的创作各有特点,观点上也各有侧重,但都激烈反对传统。新小说派反对传统小说以人物为中心、虚构的故事情节、有序的结构和“陈旧”的语言,或主张以“物”来取代人,对“物”作细致的描写,并用表明视觉的、像摄影机一样的语言加以描绘;或主张建立一个“纯属内心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描写人物意识深处的真实。新小说派的作品情节淡化,人物模糊,环境朦胧,时空交错,人称别致,语言新颖。代表作家有:罗伯-格里耶、萨洛特、布托和西蒙等。

(4)、黑色幽默文学

“黑色幽默”文学是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又叫黑色喜剧,深受存在主义思潮影响,长于用夸张、反讽的手法揭示社会和人生荒诞乖谬的本质,故意用轻松调侃的态度面对悲剧性的事件,因它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类同于荒诞戏剧,所以也常被称作荒诞小说。代表作家有:冯内古特、海勒、巴思和品钦等。

(5)、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30-40年代的拉美,60年代以后成为拉美文学主潮。它的特点是把现实与神话、真情与梦幻巧妙结合,给现实披上光怪陆离的外衣,使现实具有浓郁的魔幻色彩。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从古代印第安文学、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吸收了奇幻、怪诞的成分,创造出似真似幻的境界,以这种表现手法来更真实地反映现代化大都市与刀耕火种并存的拉美现实。在表现技巧方面,魔幻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广泛地运用了象征、荒诞、意识流、时序颠倒等现代派手法。魔幻现实主义结构多变、语言新颖,富有浓烈的地方色彩。代表作家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和墨西哥的鲁尔福等。

4、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创作手法的多元性。“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芬尼根守灵夜》: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黑色幽默”受到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影响;“自白派”诗歌:后现代主义+浪漫主义。

(2)、不确定的创作原则

这首先表现在主题的不确定、人物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和语言的不确定。

其次表现为自相矛盾。作者故意制造矛盾,一个人物可以在开始的时候是个胖子,后来是个瘦子,一会儿16岁,一会儿48岁。

再者表现为任意性和不连贯性。一部小说根本就不是一个整体,最典型的是法国作家马克"萨波塔,他创作了一部叫做《隐形人和三个女人》的小说,作品一共149页,但是每一页都是独立的,你可以从开始读,也可以从中间读,也可以从后往前读,甚至可以跳跃着读。

(3)、拼贴和复制,在后现代的小说作品中,会把一些不属于文学艺术的成分引入到创作中,比如,广告、招贴画、单据、地铁车票、标语、传单等等,再把这些成分进行没有任何意义和逻辑的拼凑。而且在后现代文本中,世界就存在在那里,作家的任务就是没有任何距离感地把它“复制”过来,新小说派的罗伯"格里耶就是一个复制大师,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电影手法创作出来的“电影小说”,用主人公的眼睛作为摄像镜头拍摄大量不相关的物体;

(4)、话语膨胀。所谓话语膨胀其实就是通常理解的废话连篇。在后现代,不是人控制语言,而是语言控制人,是话说人,而不是人说话。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