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对比教学

摘 要:爱情历来被视为文学中“永恒的题材”。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用多种体裁讴歌了这亘古不变的美好。本文笔者立足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的两篇戏剧节选,从《长亭送别》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比教学中,探求中西方戏剧的语言、人物特色,领略爱情的真谛,领悟爱情戏剧背后所带给我们的别样精彩。

关键词:《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对比教学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编号:201129)。指导老师:首作帝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脍炙人口的爱情名剧。字里行间中,我们或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双双殉情而惋惜不已,或为张生和崔莺莺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拍案叫好。通过对教材中节选部分的解读,结合通篇戏剧的基本脉络,对比东西方文化差异下戏剧的不同魅力,对比诗化语言背后涵盖的人物特质,结合同题材的爱情戏剧,明确其真正内涵。在对比教学中,正视爱情题材文学作品,理解其内在的教育意义。时光流逝之后,此情依旧可待成追忆,通过几百年前长亭外张生、莺莺的依依惜别和凯普莱特花园罗密欧、朱丽叶的难舍难分,我们共同感受教材中他们的悲欢离合,感悟教材之外蕴含的历久弥香的精神沉淀。
1 创作背景的分析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它故事来源于唐朝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一改当时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共有五本二十一折五楔子。《西厢记》创作于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期的元朝,当时封建专制和封建压迫猛烈,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更是其中不可逾越的鸿沟。青年男女不能自由恋爱,男婚女嫁必须由长辈来包办,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过是讲究门第高低,计较财产多寡的借口。但正因为社会制度的压迫,当时社会反抗的呼声亦应运而生。于是,“描写张生与莺莺一见钟情、倾心相爱,甚至私定终身、大胆结合的《西厢记》,理所当然地成了一曲反抗封建礼教、否定封建婚姻制度合理性的嘹亮的战歌。”此剧一上舞台便惊倒四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情来源于意大利著名的古老传说,讲述了凡隆纳世仇之家子女相爱情死的悲惨故事,反映的却是16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萌芽并有茁壮成长的趋势。尽管如此,但封建势力毕竟根深蒂固,他们对于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理想的打压依旧严酷。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由于家族、门第冲突以及社会地位的悬殊等种种原因,毋庸置疑地便导致大多数男女的恋情胎死腹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便是其中最好的证明,莎士比亚巧妙地将当时的社会矛盾与爱情题材相结合,通过封建恶势力对于爱情的摧残,表现出了鲜明而强烈的反封建倾向。《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属于所有世纪”的莎士比亚最好的著作,但绝对是最为脍炙人口之作。对比分析两部戏剧的创作背景,我们很容易便发现了当中的共通之处。同样的一见钟情,同样的相见恨晚,或因为门户不对,或因为世仇宿怨,造成了他们不能顺利地走在一起。另一方面,剧中的故事绝非作者首创,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现状改编而来用以表示对悲惨现实、不合理体制的反抗。然而王实甫笔下的张生、莺莺无疑也是幸运的,功成名就之后,他们最终得以厮守一生,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因为种种原因终究双双殉情而死。一喜一悲的结局,某种意义上折射的是同样的人生哲理。
2 语言特色与人物魅力
《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的《长亭送别》可谓是整部戏剧的高潮部分,无论思想内容抑或是艺术表现手法都值得称道。就拿其语言特色来说,“《长亭送别》口语的韵律化,使得这一折戏的语言通俗自然、生动活泼又富于文采。不仅如此,这折戏的语言还具有诗剧般浓郁的抒情意味。”[2]p66总体来说,作者寓情于景,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化用古诗词,体现了曲词的音韵美。而节选部分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字里行间也透射着诗化的美。大量运用抒情性语言与口语化语言体现了基于生活现实之上的华丽。戏剧中精彩的独白与对白让我们能够清晰地体会到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表达出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追求。大量双关语的使用,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法之一。总体而言,在语言运用上,莎士比亚和王实甫都能古今杂用,不管是书面语和口语,还是民间谚语和俚语,都能融会贯通,有时甚至自己创设新词,语言丰富多彩,至今仍被人们所引用。在人物形象上,我们发现两部剧中的主要人物均不多,但似乎都有其相似性。出场并不多的老妇人和凯普莱特,但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言人,自始至终都有他们阴影的存在。同样存在牵线搭桥者,但帮助主人毫无利己思想的红娘显然要比爱钱财的奶妈高尚的多。红娘性格爽朗,有着正义感和同情心,在为张生和莺莺出谋划策的同时,直率地指出他们的弱点;以情以理地说服老夫人,不惜指责老夫人背信弃义,从而力缆狂澜地使她同意张、崔的婚事。相较而言,莎士比亚笔下的奶妈便有些唯唯诺诺,大多时候为的是钱财,在关键时刻亦会妥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另一个中介者劳伦斯神父,他是“上帝”的化身,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遇到阻碍时,能够及时地给予帮助。然而仔细比较起来,人物的个性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就说男女主人公,张生和莺莺对彼此有着深深的眷恋,希望时刻见到对方但又显得很拘谨、很无奈,没有爱情的快乐和满足。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热情奔放、活泼大胆。幽会、定情、婚礼,甚至最后的双双殉情,这一切都是爱情的力量驱动的。张生是一个才华横溢、临危不惧,轻视功名利禄的狂生形象,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最终赢得了与莺莺双宿双栖的机会。罗密欧也是莎翁笔下典型的西方年轻勇敢的骑士形象,他刚毅果敢,将爱情看得高于一切。女主人公身上,同样是追求自由的爱情,崔莺莺有着东方少女的矜持、含蓄,而朱丽叶则具备了西方少女的大方和洒脱。
3 爱情题材的教育意义
这两部戏剧节选可谓是中学语文爱情题材的典型代表。尽管处于日新月异的开放时代,但一直以来,在教育学界对于爱情题材的文章,似乎大家有(WWw.NIUBb.NEt)意无意地都有所违避。不得不说,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爱情观正处在塑造的关键时期,这方面的教育事实上才是他们所缺乏的。如果教育得当,通过此类题材文本的解读,可以是中学生走出恋爱误区,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对《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文本解读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诵读之中,体会到文章本身的形式美、音韵美和节奏美,理解诗文中蕴含的意境美、艺术美和人情美,进而体会思想内容背后的教育意义。《西厢记》中,贯穿着封建礼教对于爱情的扼杀和反封建礼教这一主线,展现的是封建桎梏下爱情文明以及妇女解放的趋势。《罗密欧与朱丽叶》里始终闪烁的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揭示了要实现人性解放和爱情自由,仍需走很长的一条路。不光这些,《致橡树》、《锦瑟》、《孔雀东南飞》、《红楼梦》……这些爱情题材的作品都折现除了深刻的教育意义。“爱情题材作品最完好最生动地记录了人类爱情发展的历史,也记录了人类文明史演进的轨迹。”这些,都是符合教育目的,中学生所要汲取的精神食粮。

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mw748219